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长春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 卢昱铭
  • 日期:2024-09-11
  • 1281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迎来了国科大本科生的足迹。8月19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开展了以“黑土精神,科技报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二十八位本科生前往吉林长春,了解前沿科学成果,学习伟大科研精神。

图1 实践团队走进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8月20日,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园区,冯献忠研究员为大家做了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主题的报告。2023级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中的礼物,正是冯献忠研究员团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选育的“东生118”大豆。报告中,他讲述了人类对星空的研究与《人类简史》中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描述,表明科研人员应保持对人类文明进展的敬畏和对大科学问题的好奇,这正是礼物中“北斗七星”图案所代表的“仰望星空”精神。接着,他结合中国的粮食问题,以及自己团队培育“东生118”大豆的技术与经历,说明了科学研究要直面国家需求和当地的现实条件,秉持“脚踏实地”的精神。

图2 冯献忠老师介绍“东生118”大豆

当天下午,同学们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墙壁上挂满了建立实验室以来的大豆育种成果。从第一株由传统技术选育而来的“东生1号”到借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得到的具有优良抗盐碱性状的“东生118号”,无数科研人员为此倾注心血,为我国的农业安全添砖加瓦。这既是一部生物育种的无字巨著,也是写满了人民生活进步和农业发展的岁月史书。

图3 同学们参观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

随后,同学们参观所内各个试验田。研究员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治理以及作物基因改良的各种研究实践,使同学们对农业、土地和粮食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心中科研报国的理想越发坚定。

图4 研究员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试验田内科研成果

8月21日,同学们来到东北地理所辽河源基地,这是“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示范区之一。其中植物高通量表型平台更是前沿科技的结晶,它可以在全生长周期实时监测每一株植物的株高、光和效率等特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它通过精准测量和大数据分析,提升了作物育种效率,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这启发了现场很多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的同学,即使不从事农业科研,也能通过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发,为之贡献一份力量。

图5 植物高通量表型平台

当天下午,同学们进入中国科学院辽河源水源地生态农业工程实验室进行参观。站内研究生李书鑫为同学们做了题为“深植厚壤 头顶星空”的讲座,李书鑫结合了自身的教育经历,鼓励同学们保持积极进取,坚定远大志向,切忌陷入躺平颓丧之风。利用好身处的平台与资源,脚踏实地,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听了这场讲座,同学们受益匪浅。

图6 李书鑫为同学们做讲座

8月22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大安市,参观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李主任为同学们介绍了站点的历史,展示其学术成果与荣誉。在荒无人烟的盐碱地上,梁正伟老师带领他的团队种出了绿色,种出了希望,种出了奇迹。从第一代治理盐碱地、选育优秀作物的科学家开始,凭借着代代相传的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精神,科学家们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国家也多次授予了他们劳动模范奖。这一面墙的奖状,是独属于他们的丰碑,但也远远不足以体现他们更加深刻的精神。这种精神,只有通过盐碱地上的稻菽千重浪才能真正展现。

图7 李主任向同学们讲解观测站的荣誉成果

东北地理研究所大安研究站的站长,为盐碱地改良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梁正伟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以“弘扬钱学森科学家精神 强化科技创新科学报国”为主题的讲座,讲述了伟大的钱学森科学家精神以及在此精神的领导下众多科学家完成盐碱地改良的壮举。他强调,钱学森的一生,是爱国奋斗,功昭德重的一生,同学们要深刻学习钱学森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演讲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倾听学习,与梁老师积极互动,展现出良好的氛围,在友好交流中继承盐碱地治理中展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图8 梁正伟老师为同学们作报告

当天下午,听完梁老师的报告后,在研究所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野外,看到了曾经的盐碱地变为郁郁葱葱的稻田,看到了大安基地科研工作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走在不同碱性的试验田间,同学们闻到了硕果累累的稻香,也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们严谨治碱的态度。站在不同品种水稻的田垄上,同学们遥望着延伸到天际的稻浪,心潮澎湃,“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大安人沾满泥土的鲜活注脚。

图9 同学们走进田间考察

8月23日,实践队伍来到了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的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白云映衬下,广袤的芦苇荡一望无际,同学们走在芦苇栈道上,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与美丽。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白色的盐碱湿地,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努力和生态改造,才焕发出如今的生机。这次参观不仅让同学们领略到湿地的自然风光,更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的重要性。

图10 参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

随后,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讲解了牛心套保的发展历程。芦苇荡里养螃蟹,是湿地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的科研团队多年实验,成功应用的“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开创了湿地生态产业深层发展新途径,他身为院士,却来到牛心套保这片荒芜之地,用自己的心血使其重现生机,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才,守护这片宝贵的土地。听完他的故事,同学们无不动容,对“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实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11 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讲解牛心套保的发展历史

五天的社会实践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同学们的心里却埋下了一颗宝贵的种子,它承载着黑土地上无数科研人员日以继夜奋斗的精神,在同学们未来的学习与科研中生根发芽,鼓励他们以黑土精神铸就科研品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文/图 吉林长春社会实践队)